Web 2.0 網站購併潮背後的省思

近期網路上最大的新聞就是 Google 以 16.5 億美元購併 YouTube,台灣的新聞媒體自然也開始大幅報導這家公司及二位創辦人。

20061010_01.jpg
(二位創辦人笑的合不攏嘴的背後及未來是什麼?)


YouTube 對於喜愛分享影音檔案的網友的確是很棒的平台,只是 YouTube 最後也不免跟大多數 Web 2.0 的網站一樣被購併,這也是我之前在 Mr.6 專欄回應中所提出的:

Web 2.0 目前的退場機制只有「讓別人買」一途嗎?

相信待過網路界的朋友都知道,網路公司最大的成本在於硬體及頻寬的費用,尤其影音分享網站更是嚇人,據聞 YouTube 每月要負擔大約100萬美金的費用給 Limelight Networks,而讓 YouTube 付的起這筆錢的推手,就是先後投資 YouTube 1,150萬美金的紅衫創投 (Sequoia Capital),也是 Google 堀起時的金主之一,同時也是眾多網路公司的幕後金主。

20061010_02.jpg
(紅衫創投的首頁)

其實不難發現裡面有關連之處,YouTube 的二位創辦人是從 PayPal 離職後創辦 YouTube,巧合的是這次的購併的主角 Google 及配角 PayPal 都是紅衫創投的投資的公司。

這告訴我們什麼? 除了要佩服紅衫創投慧眼獨具之外,雖然我個人不是創投業,但對於獲利明景的不明的 YouTube 來說,我的直覺也告訴我在網站一買一賣之間的確有股暗流在操作。

如果創投的持股比例夠大,要讓 Google 購併 YouTube 不一定是創辦人的本意。在 Yahoo!、Google 等公司為求穩固市場地位的情況下,似乎讓創投業有機會在 Web 2.0 Hype 中玩起投資 Web 2.0、賣 Web 2.0 的短線操作運動?

不論YouTube 的二位創辦人會不會因為這個購併案成為億萬富翁,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紅衫創投的確又成功的再將一軍。

前陣子鬧的很大的消息是傳出 Yahoo! 要用7億購併無名小站的消息,如果成為事實之後,台灣媒體大概又要拿「網路新貴身價上億」、「台灣網站奇蹟」、「Web 2.0 之光」之類的名詞出來宣揚站長群。雖然彼此都否認了這個消息,無名的 Wuku 也跳出來說沒這件事,但實際上如果賈伯伯要賣給 Yahoo!,無名小站的經營團隊也不能說什麼。

20061010_03.png
(無名經營團隊董監事持股比例為 27%,永駿投資持股 73%)

想當然爾,創投有了退場機制可以把投資換成現金,可謂是最大的受益者。至於網站的創辦人在被購併之後會變成怎樣,大家可以看看過去跟現在的例子。

奇摩站的生父盧大為,購併後被 Yahoo! 發放邊疆至北亞擔任資深總監,2002 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語帶悲情的說「我仍希望自己是個拓荒者!」,當時也道出自己礙於跟 Yahoo! 的 2 年合約限制,果真在 2005 年二話不說就離職了。

紅點創投(Redpoint Ventures) 去年初投資了 Myspace 1,500 萬美金,MySpace 在被媒體大亨梅鐸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 購併之後,創辦人以為可以照原先的營運模式繼續下去,結果在母公司的壓力下不得不做出讓網友反彈的決策,甚至被網友取了個「邪惡億萬富翁暴君」的稱號,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只能落陌的說「能工作得開心就好」。

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現實,希望創業者引以為鑑。

8 comments On Web 2.0 網站購併潮背後的省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Site Footer

Sliding Sid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