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經過住處外面的小吃店,竟然開張營業了? …
分類: 碎碎唸啦
你手上的藥怎麼來的?(上) 作者:全嘉莉 http://blog.chinatimes.com/lilynice/archive/2006/05/29/63856.html 趙 建銘被爆料收取藥廠好處,買股票的錢來自多家藥廠,一樁樁的弊案被揭開,由於他「身份特殊」,成了國際關注的焦點新聞人物。但我最關心的問題是,趙建銘是 唯一一位收取藥廠好處的醫師嗎?從許多研究數據看來,似乎答案是否定的,有一位內科醫師私下透露,原本他想要當骨科醫師,只不過發現國人可以更換人工關節 的早就被換光了,連不太需要更換的,也可能在醫師的慫恿下,更換了人工關節,這一個十年(decade)恐怕已經沒有病人了,於是他改選了其他專科。 這個理由聽得我瞠目結舌,但是不由得我不相信,因為直接有利的證據在我家,我父親今年 74歲,7、8年前他也「差一點」更換人工關節( 相關文章詳見 http://blog.chinatimes.com/lilynice/archive/ 2005/10/16/20148.html ) ,醫師的白袍上是否早就染上了鈔票的顏色? 我最近幫一本新書《藥廠黑幕》寫推薦序,看完這本由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擔任編輯的瑪西亞‧安卓所著的書,感觸很深, 4年前看了《一顆價值十億元的藥丸》,對於藥廠的行銷運作,已經歎為觀止,而《藥廠黑幕》作者擔任權威期刊20年,她直接看到藥廠掏空人民健康與荷包的伎倆,以下是我為這本書寫推薦序的摘要: 剛剛吞下一顆希樂葆(Celebrex) ,再仔細看看仿單,這款由輝瑞藥廠所製造的長效型非類固醇類止痛藥,已經被我用來治療肌腱發炎好一段時間了,然而看完本書,不禁令我開始思考,這顆藥丸究竟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經歷了那些管道,才會到我的手中,讓我繼續服用來緩解症狀? 我 們來看看這顆小藥丸的歷險過程吧!首先,藥廠必須透過各種可能的管道或途徑來推銷自己,例如舉辦研討會、贊助醫學再教育課程「教育」醫師、親身「拜訪」醫 師、然後再想盡辦法把這款藥品納入國家的健保幾付、接下來就是讓醫院引進這款藥品…,小小一顆藥丸,必須要經歷這麼多重關卡嚴峻的考驗,才能從藥廠到病患 的手中,而要通過這些關卡所需要的花費,絕大多數都是投注在「行銷」的科目上。最讓我感到震驚的是,作者蒐集了龐大的資料告訴我們,最近十幾年來,藥廠已 經不再熱衷於新藥的開發,而是想盡辦法去行銷「藥效相同」的藥品,他們盡力拉長暢銷藥的專賣期限,並且藉由各種可能的手段(主要是臨床研究,但作者告訴我們,臨床研究不可盡信),來增加藥物適應症。 藥廠強勢行銷的滲透能力,除了在國會組成了龐大的遊說團外,在食品藥品管理局(FDA) 加 強著力點,好讓新藥快速通關、提供大筆的經費與醫學中心合作、有效地掌握「繼續醫學教育」的相關活動,因為這是藥廠改變醫師開藥習慣的大好機會,除此之外 還包括藥廠與醫師「有吃、有奉承、有感情」的交誼,甚至更有外界所傳金錢往來的賄賂行為,更有發動病友團體向政府相關部門施壓,這些曾經在國外發生的情 況,也同樣都在台灣一幕幕的上演。 事實上,作者可能還低估了藥廠的行銷能力,他們也會透過好萊塢的電影置入性行銷藥物,經由編劇的戲劇性手法呈現在觀眾的眼前,非但一些美國的明星藥品的藥名,經常出現在對話中 (我個人最常聽到的是百憂解Prozac),也鮮有電影製片敢大膽且清楚的抖出藥廠的不法情事。 不過今(2006)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電影「疑雲殺機」 (Constant Gardener), 我個人認為是最近幾年公然挑戰藥廠惡行的經典電影,這部電影是描述大藥廠在第三世界的肯亞地區進行新藥人體試驗,這種作法完全違反醫學倫理,當女主角想要 揭發此一罪行時,卻不幸慘遭橫禍,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藥品所帶來的利潤,讓藥廠的背後盤根錯節的勢力彼此競逐,而這一切都是由天文數字的金錢所堆砌出來的。 我們再看一部在1993年發行,由哈里遜福特所主演的「絕命追殺令」(The Fugitive) ,他在片中所飾演的金波醫師與追緝他的警探,在片中精彩的鬥智、鬥力的過程,讓所有的觀眾都印象深刻。但被大家所震驚的劇情是,金波醫師在歷經辛苦磨難,發現妻子遇害的背後因素,竟然是他的最親近的工作夥伴,為了一個新發明的肝病藥物臨床實驗結果「完美」,而私自更換良好肝細胞樣本,因為這個騙局被金波醫師無意中發現,而招引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殺機。 不過在「疑雲殺機」片中,也只有將藥廠操弄藥物的手法,真實地呈現了其中一部分,而「絕命追殺令」一片,雖然涉及藥廠的臨床試驗,但是似乎僅透露出「這只是部分醫師個人操守的問題」,而不是藥廠未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推銷手法。 美 國或是世界各國大藥廠操縱藥物與人命的情況,在本書有最詳細的說明,許多真實案例如果經過小小的改編之後,可能比「疑」片更具戲劇張力,但令人好奇的是, 好萊塢很少將這類案例改編成電影,讓人合理懷疑,藥廠贊助的不只是醫學中心,連電影工業也可能是藥廠行銷的對象。(待續) 你手上的藥怎麼來的?(下) 作者:全嘉莉 http://blog.chinatimes.com/lilynice/archive/2006/05/29/63856.html 留言及迴響上篇的網友,提供了許多可貴的意見,其中有網友(我想應該是醫師)建議民眾敎醫師如何用藥,我想,民眾(消費者)在醫療上表現不夠聰明,因為醫療的專業門檻太高了,民眾依賴醫師專業的情況根深蒂固,不過,藥廠的行銷手段,是不是已經操控了消費者的健康? 以下是關於《藥廠黑幕》中,我所寫下的推薦序下半段: 最令人擔憂的是病人的權益。病人該吃什麼藥,全都要仰賴於醫師的決定,而醫師的藥物資訊來源為何? 醫師們怎麼知道開什麼藥給病人?很不幸的,部分醫師只依賴藥廠的廣告推銷,一般而言,多數醫師有不少資訊來源管道,例如閱讀醫學期刊所刊登的新研究和解讀,但是刊登在醫學期刊上的文章是否值得盡信?根據作者的說法,很多研究文章「稿件已經完成,現缺作者。」 國內極富盛名的醫學史研究人員,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李尚仁就曾經在2004年發表文章指出,「根據獨立報報導,今(2004)年英國國會的衛生委員曾經對此一問題進行聽證,結果有醫療專家在作證時指出,藥廠每天都在違反餽贈醫師的規範。威爾斯大學精神科教授希利( David Healy) 更批評說,許多一流醫學期刊上的論文其實是藥廠槍手代寫的,而非原作者的研究成果,目的就是為了藥廠的產品護航。他就曾經收到藥廠寄來的論文,希望用他的 名義發表,結果遭他拒絕。希利後來發現,這篇文章在另一位同行專家的名義公開發表。期刊論文發表由藥廠專人代筆,牽涉到的不只是醫學研究者個人的學術倫理 和操守問題而已。醫學研究的成果,很可能會影響到醫師對於疾病的判斷與治療,因此和病患權益有密切的關係。」 教 授發表的醫學論文由藥廠研究人員捉刀,醫學中心或是醫師的研究經費則由藥廠提供,病人的權益被一點一點的出賣。美國有三分之二的醫學中心持有贊助醫學研究 的新興科技公司的股票,「醫學中心如今把自己定位成藥廠的『夥伴』,有共同努力的目標。」這樣看來,我們不禁要問:誰來保障病人的權益呢?當作者告訴我 們,「新藥不一定比舊藥好,但一定比舊藥貴!」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懷疑健保在藥物給付上,有多少費用是因為藥廠的行銷手法、醫師的「被教育」,因此而多花了數十倍或是數百倍的藥費,甚至現在常用的新藥也許對病人有害!但這只是也許,因為藥物推銷的手法充斥太多扭曲和欺騙,該如何看待新藥和舊藥,恐怕沒有人會有答案。 我最近在某醫學中心陪長輩看診時,看到一個奇特的畫面。我們在醫師開診前,提早5 分 鍾到醫院,診間的走廊有數十個西裝筆挺的年輕男士,不像病人,初看以為該診間可能有高官政要來看診,因此來了一批保鏢或是隨扈,但是當醫師出現在走廊前端 準備走進診間時,這群人簇擁著醫師,讓人有種非常奇怪的錯覺,好像是電視新聞中追星粉絲圍住大明星的畫面,這些人用熱誠又謙虛的態度紛紛遞上名片,才知道 他們都是藥廠的業務代表。 這 樣的情境及畫面讓我有兩個很深的感觸,第一,藥廠競爭真的很激烈,同樣的疾病都有很多藥物可以選擇,藥廠們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在同行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 出,才能讓醫師認同他們的藥,第二個感觸是,藥廠很清楚地知道,他們心目中的「老闆」就是醫師,而不是實際使用藥物的病人。 花錢買藥的病人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根據研究者的描述,應該是繳交高額的稅金又被政府( 圖利藥廠)坑的倒楣鬼,而且沒有生病的人也都要到醫院報到,提早吃藥。作者提到高血壓、高血脂的定義不斷向下修正,「專家」們把高血壓的定義放寬,發明了所謂「高血壓前期」,(收縮壓在 12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在80-90毫米汞柱),因此美國降血壓藥的市場就增加百萬名消費者,高血脂的情況亦然,「 以前是藥廠推銷藥品治療疾病,現在則是鼓吹疾病來適應他們的藥品」,其實用「鼓吹」還不夠寫實,應該是說「製造疾病名稱」,當正常人也能夠成為藥廠的消費者時,才能夠賺更多的錢。 對於藥物的使用更加謹慎看待,這是國人需要加強宣導及教育的地方,也許你不關心藥廠如何大賺其錢,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為何要吃這些藥,作者也提供病人 (消費者)詢問醫師的方法,有部分值得參考(因為國情不同 ), 我們常說要當一個聰明的消費者,為何在醫療的消費上,卻一點也不機靈?台灣的醫療是跟隨美國的腳步,在藥物的使用上尤其如此,書上提到的藥物或許你正在使 用,套用聖嚴法師的說法「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先瞭解及面對你的疾病及藥物,才能好好的處理,對於身體健康,你務必要聰明起來。 …